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决策部署,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四新”“四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新型工业化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聚焦新型城镇化实施“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工程”,聚焦农业现代化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工程”,聚焦旅游产业化实施“专业素质提升驱动发展工程”,多措并举推动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具体内容如下:
(一)聚焦新型工业化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1.推动学位、学科和专业建设。以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为牵引,引导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围绕十大工业产业和打造“两区六基地”(即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聚集区、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磷煤化工产业基地、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的发展目标申报和建设专业,推进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建设。“十四五”期间,申报相关本科专业30个,建设相关一流专业(金专)50个、一流课程(金课)100门,实现工程、医药等专业学位博士点零的突破。加快推动《贵州省推进贵州大学部省合建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方案》落实落地,支持贵州大学打造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特色学科群。
2.深化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科学合理设置新兴工科专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各院校根据办学目标和办学实际开展“新工科”建设,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上向“新工科”专业和课程倾斜。鼓励和支持高校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加强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积极增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等相关工科专业,紧密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开展对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工科类专业的评估,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并对每个专业排名前三的高校予以奖励,进一步督促高校提高工科类专业建设水平。
3.创新工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服务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在培养层次提升、教育类型多元、学科结构匹配的基础上,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深化产学研一体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着力培养一批适应新型产业化发展的应用技能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统筹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优化组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建设一批“贵州省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鼓励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推出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探索联合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技术学科,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推动高校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重点推动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高校建立以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培育3-5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二)聚焦新型城镇化实施“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工程”
4.科学规划资源和教育设施配置。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要,按照“农村幼儿园要在确保幼儿就近入园的基础上,尽量向乡镇中心和人口密集村寨集中;农村寄宿制小学和完全小学向乡镇和人口大村集中、保留必要的边远山区教学点并向行政村集中;初中学校主要向县城和规模较大乡镇中心集中;普通高中向市县两级政府驻地集中;新建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要设在市(州)中心城市”的原则科学布局各类教育资源。按照“科学规划、一校一址、分步实施”原则,加快推进花溪大学城布局调整和清镇职教城建设,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支持和推动清镇职教城建设成全国一流职教园区。
5.推动省会教育扩容提质。将外来人口流入聚集贵阳市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支持贵阳市办好省会教育,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发展公益性、公平性、高质量的教育。指导贵阳市编制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规划。支持贵阳市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农村幼儿园资源集团化管理;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公办强校”计划,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示范引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中职学校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做强贵州大学、做大省属高校,支持推动贵阳学院申办数字科技大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质量;探索推动智慧教育建设发展,推动贵阳市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
6.以教育发展激发城镇活力。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教育公共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建立省级统筹、县管校聘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深入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全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引导支持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大新型城镇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特岗计划。配合人社部门深入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打造“黔灵家政”“贵州工匠”“贵州绣娘”“贵州护理”等特色品牌。
(三)聚焦农业现代化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工程”
7.发挥高校人才智力支撑优势。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智库建设,深入研究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卓越农业人才提供路径和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方案。整合高等教育机构、县域职教中心、农技站等教育和培训资源,建立5个示范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推进涉农院校和农业类、农产品食品加工等专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及相关职业教育,推动优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办学,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8.推动农业教育创新发展。以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为方向,重点围绕我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涉农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双一流”学科优势带动学校相关涉农专业高质量建设发展,积极支持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建设发展涉农优势专业,推动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涉农专业。“十四五”期间,建设农业现代化相关一流专业15个、一流课程50门。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增强人才培养与未来农业发展的契合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9.支持高校强化科研创新。顺应农业现代化要求,充分发挥各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推动作用,积极指导各院校做好相关资金项目申报立项等工作,组织开展现代化农业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重点面向我省12个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果蔬采后绿色防腐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设施农业高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等领域重点建设5至10个科研平台;在特色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营养健康和高产增质为导向的贵州山地特色作物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等领域发布100个左右科研项目,增加科技创新源头供给。
(四)聚焦旅游产业化实施“专业素质提升驱动发展工程”
10.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引导和支持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会展策划与管理等旅游业急需而又紧缺的新专业和新学科,推动提升旅游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十四五”期间,建设服务旅游产业化相关一流专业20个、一流课程50门。引导旅游院校师生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项目包装设计等,切实把旅游教育教学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提质发展的优势和动能。深入推进教旅融合,创新校地、校企合作形式,引导支持旅游学校和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院系,在暑期等旅游高峰期,利用景区周边学校等资源建设旅游管理实践教育基地,探索开展模拟民宿、酒店实践教学的旅游教育教学新模式。
11.提升学生和从业人员素质。坚持把能力素质提升放在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旅游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把各类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加大校企合作培养力度,推动旅游专业学生和相关从业人员创新精神、职业道德水准、实践能力和外语水平等能力素质再提升,优化旅游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旅游人才的整体质量。
[责任编辑] 一审(院) : 田灿雲; 二审 (院) :李帆; 三审(院) : 胡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