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职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二、研究方向
教育政策、教师发展、乡村教育
三、学术兼职和头衔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促进西部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贵州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负责人
贵州省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四、海外经历
2019年8月 应邀参加日本个性化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研讨会2016年9月-12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2015年8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学校考察
2009年7月赴香港参加“青年教育工作者”论坛
五、科研成果
迄今为止,已公开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论点摘编1篇,人大复印转载6篇。出版著作2部,以及资政报告采纳及批示8篇。主要成果如下:
(一)论文
1.曾娅,任胜洪.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三个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5,(06):1-6.
2.任胜洪.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困境及新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01):65-74.
3.任胜洪,张兆惠.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时代意蕴、实践困境与行动路向[J].教育与职业,2025,(02):31-39.
4.韦卫,起航,任胜洪.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空间逻辑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4,(21):5-11.
5.黄欢,曾娅,任胜洪.新时代教育评价系统性变革:旨归、困境与突破——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教学研究,2024,47(05):30-38.
6.杨秀伟,胡梦,任胜洪.“合伙人制”视角下乡村学校督导的“困”与“破”[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4,39(03):17-23.
7.任胜洪,曾娅,黄欢.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概念、逻辑与推进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04):3-8.
8.任胜洪,杜瑞军.超越技术主义——对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多重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24,(01):94-101.
9.任胜洪,张蓉,胡梦.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现代化:应为、难为与可为[J].中国电化教育,2024,(01):85-90+103.
10.邵梦园,杨兰花,任胜洪.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制度赋能:内容、特征及问题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6):45-51.
11.任胜洪,张宇帆.家庭教育中学校协同功能彰显的法治困境及其优化[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3):5-11.
12.任胜洪,孙延杰.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三个关键点”[N].中国教育报,2023.11.21(新华文摘2024年第2期全文转载)
13.任胜洪.新时代西部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5):1-21.
14.任胜洪,孙延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在机理及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2):38-4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期全文转载)
15.李强,任胜洪.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推进路径——基于9所省属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NVivo分析[J].教学研究,2022,45(01):15-22.
16.孙延杰,任胜洪.“撤”与“留”: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价值澄清及路向转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01):7-12.
17.林智慧,任胜洪.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难为与可为——基于G师大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访谈文本分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6):46-56.
18.秦俊,任胜洪.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民教育实践的回溯与愿景前瞻[J].成人教育,2021,41(10):43-50.
19.孙延杰,任胜洪.易地扶贫搬迁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及其教育支持[J].当代青年研究,2021,(05):71-76.
20.韦卫,姚娟,任胜洪.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分析、理论基础与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34-42.
21.刘慧琴,任胜洪.师生冲突现象的责任伦理解释与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21,(07):69-74.
22.张兆航,刘杨,任胜洪.游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从所愿到所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4):39-45+79.
23.李强,任胜洪.农民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政策嬗变及其逻辑反思——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内容分析[J].成人教育,2021,41(01):45-51.
24.吴红,王凤,任胜洪.贵州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6):98-104.
25.任胜洪,白莹.农村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多重逻辑及实现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29-3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21年第5期全文转载)
26.任胜洪,赵宇霏.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的国际经验借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54-61.
27.任胜洪,林智慧.乡村卓越教师培养何以可能:治理现代化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6):25-37.
28.任胜洪,林智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德师风的政策演进、特征及展望[J].当代教育论坛,2020,(06):1-9.(新华文摘2021年第4期论点摘编)
29.刘慧琴,任胜洪.终身教育促进社会治理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0,(19):10-14.
30.黄欢,任胜洪.外援抑或内生: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之思——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J].荆楚学刊,2020,21(03):87-96.
31.李强,任胜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路径探析——基于社会组织参与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2):74-79.
32.任胜洪,陈倩芸.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机制的完善及风险防控[J].江汉学术,2020,39(03):62-68.
33.任胜洪,段丽红.大数据背景下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机遇、挑战及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0):18-23.
34.李强,任胜洪.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议题及演进趋向——基于近三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分析[J].教学研究,2020,43(02):32-40.
35.任胜洪.论乡村教师发展的多维空间及其实践向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06):175-18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
36.任胜洪,黄欢.乡村教师政策70年:历程回顾与问题反思[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06):41-50.
37.朱怡君,任胜洪.当前我国早教机构研究述评与展望[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09):20-25.
38.任胜洪,陈倩芸.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职业教育治理路径——基于省级乡村振兴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5):67-73.
39.任胜洪,王笑地,杜尚荣.贵州中小学教师校际联盟式培训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实践性视角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9,(02):99-103.
40.陈倩芸,任胜洪.中小学补课问题的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9,(12):23-26.
41.任胜洪,陈倩芸.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政策话语:维度、特征及其价值——基于1987-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04):116-122.
42.任胜洪,吴卫,胡雪芳.改革开放40年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6):18-2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9年第4期全文转载)
43.张义民,任胜洪.欧盟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5):72-76.
44.任胜洪,刘孙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及展望[J].教育研究,2018,39(05):59-62.(新华文摘2018年第19期全文转载)
45.张义民,任胜洪.欧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理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6):64-67.
46.任胜洪,李祥.教师轮岗制度创新的文化维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1):14-18.
47.任胜洪,李祥.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化维度[J].中国民族教育,2017,(11):14-17.(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
48.任胜洪,胡安徽.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探究——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7,9(05):26-30+35.
49.李祥,任胜洪.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问题的政策应对及问题反思——基于民族八省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文本分析的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7):6-9.
50.任胜洪,张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制度的变迁[J].教学与管理,2013,(36):43-45.
51.吴红,任胜洪.三种职业压力情境中教师应对现状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78-80.
52.吴红,韩张娜,任胜洪.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48-51.
53.吴红,任胜洪.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量表编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03):42-46+83.
54.任胜洪,吴红.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应对研究综述[J].理论与当代,2010,(04):42-46.
55.任胜洪.我国工读学校职业化办学方向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01):106-109.
56.任胜洪,吴红.高师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量表的初步编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2):66-68.
57.任胜洪.虚拟大学发展乏力的利益链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24-128.
58.任胜洪.侗族歌班及其社会功能的人类学研究——以从江县小黄侗寨为个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46-50.
59.任胜洪,胡昌送.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8-50.
60.任胜洪,吴红,曾琦.教师自我发展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39-142.
61.任胜洪,胡昌送.论我国服务型校长的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8,(02):18-20.
62.吕国富,任胜洪,梁向兵.周作人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166-168.
63.任胜洪,吴红.论新课程改革中参与式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J].职业时空,2007,(22):67-68.
64.任胜洪,吴红.“潜能”的重构——读伊斯雷尔·谢弗勒著《人类的潜能》[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87-188.
65.吴红,任胜洪.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26-27+30.
66.吴红,任胜洪.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应对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职业时空,2007,(08):10-12.
67.张滢,任胜洪.教师不能承受之重——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所遭遇的角色冲突[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35-38.
68.任胜洪,张国强.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47-150.
69.任胜洪,溪海燕.关于追求升学率与减轻学生负担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5,(19):47-48.
70.任胜洪,陈新宇.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向[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5-8.
71.任胜洪.再论“传统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之争——从赫尔巴特到杜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05-108.
72.任胜洪,张国强.略论自我概念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6):7-9.
73.任胜洪.浅析社区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87-89.
74.王晓华,任胜洪.知识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超越与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87-9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1999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二)著作
1.任胜洪.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2.任胜洪.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质量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三)资政报告采纳及批示
1.《教育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2023年),获贵州副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2.《关于开展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贵州实践试点工作的构想》(2023年),获贵州副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3.《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六大举措》(2023年),获贵州副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4.《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推动贵州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2023年),获贵州副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5.《关于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四点建议》(2022年),获贵州副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6.《以赋能为导向促进农村青年发展》(2022年),获贵州副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7.《从校园欺凌事件的施暴者看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2019年),被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信息一处采用;
8.《少年儿童成长发展中急需关注的两个问题》(2019年),被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信息一处采用。
六、科研课题
(一)在研项目
1、主持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赋能乡村教师区域研修共同体建设的内生机理与路径研究》,2024年立项;
2、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教育人类学视角的研究》,2020年立项。
(二)已完成项目
1.主持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贵州特色教育强省实践路径研究》,2024年结题;
2.主持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基于MLM&SEM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质量研究》,2023年结题;
3.主持贵州省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项目《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儿童关爱体系建设》,2022年结题;
4.主持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生路径研究》,2021年结题;
5.主持贵州师范大学“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项招标重点课题《教育促进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020年结题;
6.主持贵州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任务驱动视域下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体系改革”,2020年结题;
7.主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课题《教育惩戒法律问题研究一一基于师生法律关系的视角》,2019年结题;
8.主持教育部政法司课题《民族教育法律研究》,2019年结题;
9.主持贵州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课题《贵州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2017年结题;
10.主持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侗族歌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2009年结题。
七、获奖情况
1.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12月;
2.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10月;
3.第十届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四),2022年10月;
4.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20年9月;
5.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5月;
6.贵州省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年7月;
7.贵州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三),2018年4月。